时间:2020-06-02 | 栏目:乡土文化 | 点击:次
从元代漕运最大码头积水潭,到明清寺院、王府、商贸而闻名的“什刹海”,什刹海名称起源之争-
【“北京文化”讲座】:“北京文化”讲座上一讲里,我们主要回望和思考了“北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等话题。这一讲里艾君将与广大朋友一起回望和思考以下话题:老北京民间为何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运河北京段的水系为何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呢?古老的“积水潭”为何变名为“什刹海”呢?
以下分五部分讲述:
一,民间老话儿为何说“北京城是漂来的”?二,北京城漕运水系,为何由西北向东南流?三,漕运码头“积水潭”明清后因何萧条了?四,元代积水潭,因何后改名为“什刹海”?五,清后什刹海,如何调节通惠河漕运水源?(详见2019《工会博览》杂志8月中旬刊)
(四)
艾君:“积水潭”改称“什刹海”之名探考
从元代漕运最大码头的积水潭,到明清寺院、王府、商贸而闻名的“什刹海”,什刹海名称起源之争有些什么样的缘由呢?
当愚翁艾君翻阅资料可见,关于什刹海名称起源之争,今天,民俗界、史地界主要存在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什刹海周围过去曾有十座寺庙。即,广化寺、火德真君庙(火神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万严寺。即为“十刹之海”。
二是认为什刹海附近过去曾有“九庵一庙”。即,广化寺、 通明庵、丰泰庵、槐宝庵、海潮庵、北极庵、 天寿庵、永泉庵、朝阳庵、太平庵。共十刹,所以称“什刹之海”。
三是认为这里水域分岔多,本名为“十汊海”,以后各地口语喊成”什刹海“。但清代名臣张之洞则称它为“石锸海”,锸即闸,石锸是指前海西口建有响闸。
四是认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这里曾修了一个大寺庙叫“什刹海寺”。该寺位于德胜门内,初名十刹海,近似佛“十善十恶”后改名什刹海。因这寺庙非常有名,逐渐变成了地名的代称,大寺就叫“什刹海”
愚翁艾君研读以上四种观点后认为,有三种是与寺庙相联系。笔者比较赞成来源于“寺庙”说。无论是寺、庙、观、庵都是宗教信仰修行的地方。关于“石锸”“十汊”之说,笔者考究似乎缺少科学依据,譬如,这里如此多的寺庙,又这么多的水,如果按照以水考究,也该有个龙王庙,但此处并无记载和传说。
时至今日,数百年来,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地名的确切出处。只能从民俗史地学和人类学去做些考究推理。
目睹这片水域,仿佛看到往日的白莲潭,看到元朝的积水潭,看到到明朝以后的什刹海……今天的地名,“积水潭”与“什刹海”两个名称同时存在着,只不过积水潭仅仅成了西海的另一称谓。这里面藏着一些什么样的历史秘籍呢?必有其原因:以笔者考究认为,“什刹海”之名字必定来自民间。如果是皇上金口玉言改名,那么,往日积水潭之名不可能还会保留。一个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标识和文化符号,其在民间传播的基础,就是该地方颇具民间文化特色,形成了广泛民间社会认知性,而得以传播开来。就像东直门内大街,因餐饮造成油泥而被民间称为“鬼街”,后来觉得不雅而官方改为“簋街”的道理一样。再譬如,网络“光棍节”后被改成“购物节”等等。
从历史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漕运渡口改到通州,什刹海湖面渐渐缩减,成了风景区和居住区,随着富贵人家纷纷迁住于此,这里成了周边名人以及有钱人居住工作的闹市商业区,各种寺庙亦开始大修大建起来,说明贵族阶层对宗教的依赖和迷信。以寺庙为特色的佛教文化在这里盛行,追求十全十美的良好愿望在这里发扬。另外,元、明、清许多达显贵族都信仰佛家文化。据记载,到了明清时期,什刹海地区寺、庙、观、庵星罗棋布,而今列名在侧的寺庙观庵就有100多处,而以元朝名寺“广化寺”为代表的各种佛家的“寺庙庵”也达上百处。
从佛家的“寺庙庵”文化看,一般梵语指“刹”。刹,本身也是梵语专指佛寺。而“什”其本意就是吉祥语和数词,一般“什”是集体的“十”,也有十倍的意思。《管子·立政》说,“十家为什”。就是说众多之意。
所以,愚翁艾君认为,“什刹海”这名来历,没有特别意义,字义就已表明这里是有众多寺庙地方。即,众多寺院之海,就是什刹海。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明朝建国前,今天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以及附近水域,统称“积水潭”,没有“什刹海”之称谓。其二,明朝以后,尤其迁都北京后,全国贤达贵人、佛教僧侣纷沓而至,大建寺庙,一时间因梵刹林立,原积水潭“三海”,被民间俗称“什刹海”,就是说是“古刹林立之海”,传承至今。那时,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其三,明朝当德胜桥建成之后,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北部分水面称为“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的部分称“什刹海”,包括“后海、前海”,前后海以银锭桥为界。这就是今天人们讲起积水潭历史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官方标注:积水潭(今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