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乡土文化 >

【乡土文化】兰考:焦裕禄精神树立丰碑 版画传承家国情怀 麒麟舞腾跃祈福迎祥 泡桐树承接时代新篇

时间:2020-05-29 | 栏目:乡土文化 | 点击:


公元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数百年的河道再次北归,形成了九曲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弯——兰考东坝头。
清代,仪封县与兰阳县合并,称为兰仪县,后更名为兰封县。1954年6月,兰封县与考城县部分地域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为兰考县。

 

焦裕禄精神树立丰碑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没有死,他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

这段话摘自1966年2月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催人泪下的数万字长文,让全国人民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受组织委派,来到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县城,风沙、盐碱和内涝作为“三害”,广为人知。上任之时,兰考境内的沙碱地占县域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九以上。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面对极其困难的局面,焦裕禄没有丝毫退缩。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整整一年时间,焦裕禄深入基层,带领调查队进行调研,行程超过2500千米,将兰考每一寸土地上“三害”的详情了然于心。

这组照片广为流传,还曾印上邮票。

照片中焦裕禄身后的那棵树苗,在后来改换了兰考的天地。

这棵树苗,名为泡桐。这种速生树种,幼年生长极快,而且树叶肥大,是焦裕禄眼中抗击风沙的绝佳武器。

1965年,依靠焦裕禄和兰考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最大的风口张庄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全村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其它村庄的粮食也大幅度增产。

然而,在全县人民一片欢欣鼓舞之时,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却击垮了焦裕禄的身体。焦裕禄肝癌病发逝世,终年42岁。临终前,他对组织上的唯一请求,就是死后能埋在兰考县的土地上,看着这里的风沙和盐碱地得到成功治理。

木刻版画传承家国情怀

这是一组闪耀着刀笔锋芒的木刻版画作品,全部以鲁迅的作品为内容,显示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新文化运动的理想。

 

对于这组创作于1933年前后的作品,当时正主导进行新兴版画运动的鲁迅极为关注,并且多次致信作者,详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和建议。此后,鲁迅又将这位作者的四幅作品收入了自己编印的第一本中国新兴木刻集《木刻纪程》,还推荐这位作者的木刻作品参加了1934年在巴黎举办的“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

这位深得鲁迅欣赏的木刻版画创作者,就是兰考人刘岘。

抗日战场炮火连天。而在延安窑洞微弱的灯光下,刘岘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了《保卫黄河》、《收复失地》等一大批反映抗战和边区生活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1939年11月,刘岘把手工装订的木刻集呈送给中央领导同志。几天之后,毛主席专门为他题词:“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自此,刘岘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数千幅版画作品记录着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时代篇章。

1984年,刘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兰考县。刘岘在晚年始终没有停止创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刘岘逝世前,嘱托家人将代表作品捐赠给家乡。1998年,刘岘纪念馆在兰考落成。木刻原版、手稿等200余件文物陈列其中。

麒麟舞腾跃祈福迎祥

制作泥砖模子,用纸和布糊上数十层,待风干后取下上色。这种繁琐而古老的制作工艺,整个流程需要六十多个步骤。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宋长为这种民俗舞蹈精心准备的道具。

2008年,由兰考县申请的麒麟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侯学阳,郭店村麒麟舞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他亲身经历了兰考麒麟舞的创新和发展。

2017年,中国首届“麒麟王”争霸赛在深圳举办,兰考县政府组织县里最优秀的麒麟舞队伍参加了此次盛会。侯学阳就在其中。为了应对此次比赛,侯学阳和团队决定,恢复传统麒麟舞中的“登高望月”。

这是麒麟舞表演中难度系数极高的一个经典动作。庞大的麒麟突然跳上桌子,麟尾高高地举起麟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惊险而富有冲击力。

 

经过激烈的角逐,兰考麒麟舞表演队在2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金奖。

 

 

泡桐树承接时代新篇

 

五十余年前,焦裕禄在兰考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经根深叶茂,蔚然成荫。当时与风沙苦战的兰考人或许没有想到,这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种,会在数十年后成为文化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一位偶然来到兰考的上海乐器师傅发现,兰考人一直用来做鼓风机风箱的泡桐板材,十分适宜做乐器。由此,兰考县政府开始调整产业,依靠乐器制作,打造属于这里的文化名片。

在兰考县政府的支持下,一批当地的制琴企业通过标准化研发,让原本很难通过流水线生产的一些民族乐器,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现在,全县注册的古琴生产企业将近两百家。

2018年7月,中国·兰考民族乐器学术交流会开幕式在兰考音乐厅举行。

张庄村,焦裕禄当年治理风沙的第一站。这里紧邻黄河,是当时兰考最大的一个风口。而现在,张庄变成了游客交口称赞的景点,这里的红色旅游产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在兰考大地上,更多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仍在继续。泡桐依依的树影下,兰考人用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演绎着这片土地最壮美的和弦。

 

公元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数百年的河道再次北归,形成了九曲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弯——兰考东坝头。
清代,仪封县与兰阳县合并,称为兰仪县,后更名为兰封县。1954年6月,兰封县与考城县部分地域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为兰考县。

 

焦裕禄精神树立丰碑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没有死,他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

这段话摘自1966年2月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催人泪下的数万字长文,让全国人民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受组织委派,来到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县城,风沙、盐碱和内涝作为“三害”,广为人知。上任之时,兰考境内的沙碱地占县域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九以上。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面对极其困难的局面,焦裕禄没有丝毫退缩。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整整一年时间,焦裕禄深入基层,带领调查队进行调研,行程超过2500千米,将兰考每一寸土地上“三害”的详情了然于心。

这组照片广为流传,还曾印上邮票。

照片中焦裕禄身后的那棵树苗,在后来改换了兰考的天地。

这棵树苗,名为泡桐。这种速生树种,幼年生长极快,而且树叶肥大,是焦裕禄眼中抗击风沙的绝佳武器。

1965年,依靠焦裕禄和兰考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最大的风口张庄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全村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其它村庄的粮食也大幅度增产。

然而,在全县人民一片欢欣鼓舞之时,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却击垮了焦裕禄的身体。焦裕禄肝癌病发逝世,终年42岁。临终前,他对组织上的唯一请求,就是死后能埋在兰考县的土地上,看着这里的风沙和盐碱地得到成功治理。

木刻版画传承家国情怀

这是一组闪耀着刀笔锋芒的木刻版画作品,全部以鲁迅的作品为内容,显示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新文化运动的理想。

 

对于这组创作于1933年前后的作品,当时正主导进行新兴版画运动的鲁迅极为关注,并且多次致信作者,详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和建议。此后,鲁迅又将这位作者的四幅作品收入了自己编印的第一本中国新兴木刻集《木刻纪程》,还推荐这位作者的木刻作品参加了1934年在巴黎举办的“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

这位深得鲁迅欣赏的木刻版画创作者,就是兰考人刘岘。

抗日战场炮火连天。而在延安窑洞微弱的灯光下,刘岘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了《保卫黄河》、《收复失地》等一大批反映抗战和边区生活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1939年11月,刘岘把手工装订的木刻集呈送给中央领导同志。几天之后,毛主席专门为他题词:“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自此,刘岘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数千幅版画作品记录着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时代篇章。

1984年,刘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兰考县。刘岘在晚年始终没有停止创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刘岘逝世前,嘱托家人将代表作品捐赠给家乡。1998年,刘岘纪念馆在兰考落成。木刻原版、手稿等200余件文物陈列其中。

麒麟舞腾跃祈福迎祥

制作泥砖模子,用纸和布糊上数十层,待风干后取下上色。这种繁琐而古老的制作工艺,整个流程需要六十多个步骤。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宋长为这种民俗舞蹈精心准备的道具。

2008年,由兰考县申请的麒麟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侯学阳,郭店村麒麟舞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他亲身经历了兰考麒麟舞的创新和发展。

2017年,中国首届“麒麟王”争霸赛在深圳举办,兰考县政府组织县里最优秀的麒麟舞队伍参加了此次盛会。侯学阳就在其中。为了应对此次比赛,侯学阳和团队决定,恢复传统麒麟舞中的“登高望月”。

这是麒麟舞表演中难度系数极高的一个经典动作。庞大的麒麟突然跳上桌子,麟尾高高地举起麟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惊险而富有冲击力。

 

经过激烈的角逐,兰考麒麟舞表演队在2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金奖。

 

 

泡桐树承接时代新篇

 

五十余年前,焦裕禄在兰考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经根深叶茂,蔚然成荫。当时与风沙苦战的兰考人或许没有想到,这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种,会在数十年后成为文化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一位偶然来到兰考的上海乐器师傅发现,兰考人一直用来做鼓风机风箱的泡桐板材,十分适宜做乐器。由此,兰考县政府开始调整产业,依靠乐器制作,打造属于这里的文化名片。

在兰考县政府的支持下,一批当地的制琴企业通过标准化研发,让原本很难通过流水线生产的一些民族乐器,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现在,全县注册的古琴生产企业将近两百家。

2018年7月,中国·兰考民族乐器学术交流会开幕式在兰考音乐厅举行。

张庄村,焦裕禄当年治理风沙的第一站。这里紧邻黄河,是当时兰考最大的一个风口。而现在,张庄变成了游客交口称赞的景点,这里的红色旅游产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在兰考大地上,更多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仍在继续。泡桐依依的树影下,兰考人用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演绎着这片土地最壮美的和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