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8 | 栏目:非物质文化 | 点击:次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响应这一主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聚焦相关非遗门类,推出系列原创报道,通过整理非遗数据、普及项目知识、推介学术读物,展现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非遗项目对中国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及其历史与当代价值。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当下,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人有关自然、生命、健康与生活的智慧和实践。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当下,“健康生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更加不同的感受和意义。为了使大家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健康观、养生观,更深刻地认识溶于我们血液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并以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自信走向未来,我们选择了一些与“健康生活”有关的书籍与大家分享。这些书籍多与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或餐饮类非遗有关。不一样2020,不一样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与您一起阅读。
出版信息:(唐)陆羽 著,沈冬梅 评注,中华书局,2015年
主要内容: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部分。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了综合性梳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出版信息:钱超尘 主编,(唐)孟诜、张鼎 撰,尹德海 评注,中华书局,2011年
主要内容:《食疗本草》为唐代孟诜所著,后经张鼎补充而成,是极富影响的食物疗法专著之一。享年93岁的孟诜曾师从药王孙思邈学习,精通医药、养生、食疗之术。本书选取了目前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条文和食物条文进行注释、翻译,配合精美的实物图片,并结合现代的医学和营养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
出版信息:(清)袁枚 撰,陈伟明 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
主要内容:作为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一生著述颇丰。其中,《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14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自问世以来,这部书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
出版信息:(元)贾铭 撰,张如青、丁媛 评注,中华书局,2011年
主要内容:《饮食须知》是百岁长寿的元代养生家贾铭向明代皇帝朱元璋所进献的养生之著,全书分八卷,将人类常用食物分为水火、谷、菜、果、味(调味品)、鱼、禽、兽八类,介绍了360种食物,重点不是论述食物的功用,而是详述这些食物的性味、相宜、相忌、相反、相杀的关系,过食某种食物导致的病症与危害,有毒食物的形态特征与解毒的方法等等,书中有传承前代古书的记载,也有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论饮食宜忌的养生专著。
出版信息:朱伟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要内容:《考吃》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考证和诠释,寻觅中国饮食中的文化传统。作者在穷尽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认真的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盐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后以“满汉全席”收尾,勾勒出“中国食史”的轮廓。
出版信息:王学泰 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主要内容:“文化简史”系列丛书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出版信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
主要内容: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化得以传承。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本书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全书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出版信息:刘秉果 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主要内容:“文化简史”系列丛书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全书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体育娱乐项目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出版信息:邱丕相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主要内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长期以来虽具有体育的功能,却主要是以一种技能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流行于军队和民间,以一种文化的方式塑造人格,并哺育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本书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自先秦到新中国的武术发展历程与不同武术类型的特点,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武术发展的整体概貌和基本规律,从体育和文化两种角度,增进读者对武术的认知和兴趣。
出版信息:傅起凤、傅腾龙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主要内容:中国杂技是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是灿烂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粹艺术中富有活力、贴近民众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历史上看,杂技和它的前身角抵、百戏等,与历代的礼乐制度、文学和中西交通、宗教、民俗等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书梳理了中国杂技发展史和不同杂技类型的特点,对于读者系统了解中国杂技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脉络大有裨益。
出版信息:徐庄、傅起凤 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主要内容:世界公认中国、印度、埃及是世界古代幻术三大发祥之地,从世界幻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幻术自成一派,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是表演艺术中的佼佼者,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的独特艺术,具有深厚的科学、哲学、美学文化内涵。本书从不同历史阶段入手,梳理幻术的起源与发展,关注幻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民族或地区幻术的关联,为读者呈现中国幻术的整体传承脉络。
5.《图说中国古代百戏杂技》
《图说中国古代体育》
出版信息:崔乐泉 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
主要内容:百戏和杂技是我国古代乐舞表演的总称,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的马球、蹴鞠、武术等杂技百戏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的游戏做生动、深入的了解。
出版信息:崔乐泉 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主要内容: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阐述,涵盖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作者用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的形式,描述了各少数民族生动、活泼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出版信息:高有鹏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主要内容:庙会是中国民间信仰及岁时风俗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庙会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共包含庙会的起源、庙会的嬗变轨迹、庙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庙会文化的基本类型、古代神庙与庙会的基本结构、庙会与原始信仰等11章,系统地梳理了庙会的起源、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等内容。
出版信息:赵世瑜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主要内容:《狂欢与日常》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书名中的“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
出版信息:诸国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主要内容:本书是一本谈中医药的书,研究当代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书中不乏对中医中药的深刻理解。本书是一本谈民族医药的书,民族医药与中医药既有共性,也各具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医学学术体系和基于本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医技方药。本书用理性思维表述了传统医药不改的初衷,为读者了解中医药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出版信息:宋燕 主编,中华书局, 2018年
主要内容:本书整理改编自纪录片《本草中国》第1季,完整呈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内容,以更加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华医药人的故事,并于其中展现道地药材、炮制技艺、医药原理以及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此外,书中增加了“岐黄药话”板块,选取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相关的记载,或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并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保健内容。本书图文并茂,精选近八百幅图片,内容包括人物场景图、药材图,也有选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多幅彩图等。通过此书,读者得以亲近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华夏文明的灿烂悠远。
出版信息:张其成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主要内容:本书分上下二篇,上篇为中医文化概论,介绍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学的内涵,将中医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并分章论述,属于中医基础的一般知识性介绍。第四至六章则论述了中医文化保护、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医文化未来发展。下篇中医文化基础,分别介绍易、儒、道、佛四家的基本发展与源流,科技文化和医学文学艺术等。
出版信息:任殿雷、金鑫 总主编,南京出版社,2013年
主要内容:本丛书包含《中医文化溯源》《中西医文化的撞击》《中医文化的复兴》三部分,从三个维度对中医文化历史、发展与展望做了系统研究。《中医文化溯源》考察了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西医文化的撞击》研究和总结中西医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和比较的进程;《中医文化的复兴》研究和总结中医文化复兴的形势、进展、成就。总体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回答了中医为什么复兴、怎么样复兴、复兴的目标等问题。
出版信息:杨金生、王莹莹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
主要内容: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针灸申遗,介绍了中医针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历程及传承保护工作;第二部分主要为中医针灸相关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症经验集粹,再现其医源、医理、医术、医德和医脉。本书附篇简要介绍了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全国针灸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便大家了解更多的针灸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