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时间:2020-06-27 | 栏目:党建工作 | 点击:

让乡村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2019年云南基层党建关键词盘点之五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云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激活基层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如今,行走在云岭大地,处处尽显乡村之变。乡村美了,大山绿了,乡村旅游热起来了;乡村活了,产业旺了,村民富起来了。

△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彝族村民欢庆新生活

 

产业链建支部 推动乡村发展

楚雄市紫溪镇紫溪社区把党支部建立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也推动了彝族文化的传承。

在楚雄市紫溪镇紫溪社区的紫溪彝村,一条100多米的长街上,每天傍晚都会摆起彝族特色的“长街宴”。“说彝话、穿彝衣、唱彝歌、跳彝舞、吃彝菜”,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打卡”。

过去,这里是一个只有84户人家的移民搬迁彝族村,短短数年间,便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涅槃新生之路。

1994年,为支持水库建设,该村从10多公里外的吕合镇搬出。2013年,为配合公路建设,该村部分农户再次搬迁。2014年春节前夕,全体村民喜迁新居。二次搬迁后,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从1亩降至0.65亩,依靠种地难以发家致富,当地依托资源开始发展旅游业。

社区党总支把党支部建立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通过引进楚雄彝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紫溪彝村合作组建松毛长街宴;通过租用集体公共场所和农户特色民居的方式,打包发展以特色餐饮和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并将零散农家乐和彝村群众吸纳为长街宴的“成员”。

64岁的村民李德秀是村里第一批发展农家乐的成员。刚搬来时,李德秀一家以种果树为生,现在靠着旅游产业每年能挣10多万元。如今,李德秀是村民小组组长,她还带领村里的36名妇女发展起彝族刺绣。随着紫溪彝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彝族刺绣产品也受到市场的欢迎。在李德秀的带动下,全村目前已开办农家乐28家、彝家客栈8家,从业人员180多人。

为推动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社区党总支还组建了以乡村旅游联合党支部党员为首的歌舞队,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融入舞蹈、彝剧中。靠表演民族歌舞,村民杨正雄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此外,他用自己的房子入股村里的旅游企业,闲暇时间再去农家乐打工,算上租金和分红,每年他家还能再挣10多万元。如今的紫溪彝村家家住上别墅庭院、户户拥有小桥流水,2018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余元,户均收入9.98万元。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云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通过引导制定发展策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

△楚雄州楚雄市紫溪彝村

 

强化基层党建 创新乡村治理

牟定县戌街乡豌厂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抓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白理事会的成立破旧俗,树新风。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探索建立了“一引领一示范一主体三共建”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

走进牟定县戌街乡豌厂村,整个村庄被绿色包围,长势喜人的沃柑迎风摇曳,几位老人悠闲地在文化长廊里下棋,一幅怡然自得的乡村田园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以前的常态。”望着村头新完工的硬化路,戌街乡碗厂村村民谢德元激动地说,“现在好了,泥巴路变成干净平整的水泥路,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出行都安全方便了。

近年来,豌厂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抓手,创新乡村管理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还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这两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全村28户人家的矛盾也逐渐减少。”村民小组长周永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由村里老党员和威望高的村民组成,通过他们做思想工作破除了旧俗,形成文明节俭的新风气。

建设美丽家园,关键还在于调动村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探索建立了“一引领一示范一主体三共建”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即基层党组织引领,广大党员带头示范,村民群众担当主体,组织、党员、群众合力共建,建立健全了“组织为龙头、党员作表率、干群齐参与”的工作机制。

同时,村党支部还成立了古生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邀请有威望、能力强的党员和热心村务、熟悉村情、有责任心的村民共同组成“两会”成员。并发挥好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农村民族事务、治安保卫、民主调解等群众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要实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有效是基础。云南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引导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治理,有效地激发出党员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

 

党建引领带领 促进民族团结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党员帮扶小组,重点挂钩帮扶困难户,并注重以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的群众;同时,通过成立议事小组,平等议事决策,杜绝了民族之间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矛盾纠纷。

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民小组,仿佛走进了一个民族大观园:白族“三坊一照壁”、藏族经幡、傣家宝葫芦……这个仅有125户人家的小村庄,聚居着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在和睦相处的50多年里,他们情同手足。

作为村里的藏族迁入户,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很早就子承父业做起了中药材生意。“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各民族都富了才算真正的富。”何国祥说。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从亲戚朋友开始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和他一起做中药材营销。如今,村里7个民族中都有人从事这一行业。2018年仅中药材营销年收入就达50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0%以上,并带动三营镇形成中药材一条街。

△郑家庄民族团结一家亲

为不让一户人家掉队,党支部将有带富能力和条件的7名党员组成党员帮扶小组,重点挂钩帮扶困难户,并注重以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的群众。其中,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各挂钩联系最困难的3户群众,其他党员分别挂钩联系1至2户困难群众,每3年调整一次。党员干部的无私帮助,使各族群众更加信赖党支部,党支部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基础也更加牢固。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郑家庄成立了10人议事小组。其中,党支部在议事小组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7个民族的议事代表平等议事决策,杜绝了民族之间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矛盾纠纷。

郑家庄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节日活动各异。党支部因势利导,组织协调各族群众共同举办“中秋团圆饭”,24年来从未间断,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氛围,成为郑家庄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云南,像郑家庄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在少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云南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党组织成为联系和团结各民族的桥梁、维护群众和谐稳定生活的主心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