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至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艺术的发展既要有伟大的作品来引领大众审美,同样也需要政策层面的上层搭建,两会期间,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纷纷为文化艺术界的发展建言献策,尤其是针对新冠疫情的提案,让我们看到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责任与担当。今年,这些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关注的焦点有哪些?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催生社会各个层面的诸多变革。以文博行业为例,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闭馆,但闭馆不停服务,博物馆通过网上展览、网上文物数据库、网上直播导览、网上教育课程等形式,实现了文博领域的在线文化资源共享,在纾解人们焦虑心情,增强大众知识文化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方面,疫情期间全国实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通过线上网络教学的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措施无疑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
目前,疫情所带来的变化还无法预估,但各位委员已针对已有的变化和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近几年,诸多被艺术界关注的问题已得到实质性进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分别对互联网内容建设、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作出部署。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中国的文物总量逐年增长、文物保护力度逐渐加强、文化活动百花竞放、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元、艺术品税率下降、基层文化建设愈发全面……
面对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艺术何为?其中,诸多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例如5G与文化“云”、艺术教育、文化扶贫、传统文化活化、文化自信等,皆是当下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疫情期间,博物馆、美术馆闭馆,诸多文化艺术活动转为云端进行,以展览为例,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云展览”也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这些之所以能得到顺利推广,新科技、新应用在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其中就包括5G相关技术的应用。据统计,疫情期间,我国新建4G和5G基站超过6.3万个,截止目前,全国已完成20万站5G基站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将会建成5G基站80万站,覆盖全国超过340个城市。5G基站的覆盖无疑将带来社会全领域颠覆性的变革,带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今年的5.18博物馆日期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主办的“博物馆在移动·5·18文创节”开启,旨在共同探讨5G时代下,文博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未来。
今天,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5G亦成为频频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为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建议未来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五是要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
5G不仅改变产业,艺术同样可以与5G碰撞火花。全国政协委员、影视演员张凯丽带来一份有“艺术”的提案。她认为,伴随5G时代来临,“手机艺术”应该同广播艺术、电影艺术一样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甚至可以构建“手机艺术学”,从而促进以手机为平台衍生的艺术形式及传播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文艺增添新活力。
艺术教育一直是近年来两会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而5G又助力了教育的重塑。众所周知, 5G最大核心的优势是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速率。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纷纷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学,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同时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以抚慰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充分感受到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的重要意义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社区美育作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他建议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提议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普及艺术教育,美术馆、博物馆成为社会中的核心角色,受众可通过参观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展览,全方位地欣赏展品,从而得到应有的艺术审美熏陶和基本的艺术教育。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吴为山
其中美术馆的藏品作为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虽然近年来美术馆的藏品数量快速增加,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这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定级的标准则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美术馆藏品定级需要慎重对待,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图片来源:新华网)
刘万鸣:扩大国内大博物馆出国办展自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览是美术馆、博物馆进行艺术教育有主要方式。近几年,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在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具有较高策展能力的国家级大馆自主联合策划的展览少之又少。针对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建议: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徐里
而展览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也要增强,徐里委员注意到,虽然每年我们都会举办诸多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活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热衷于展示而不重视效果、质量,海外镀金、虚假宣传等情况,一些展览开幕热闹一时,随后无人问津,晚会、音乐会多为赠票,难以走进当地主流人群。
对此,他提出如下建议以提升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质量:1.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战略智库建设;2.走进主流场馆,走近主流群体;3.加强对外交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对此,作为文博行业一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准备了一份关于建立青少年防灾防疫博物馆的提案。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但缺乏关于公共卫生防疫和安全防灾的博物馆。为此,卢永琇建议,国家减灾中心应建立青少年防灾防疫博物馆。她认为,建立博物馆后,应举办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做好防灾防疫宣传。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 刘月宁(图片来源:新华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刘月宁多年来关注于民办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她认为民办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为更多渴望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培养的机会,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广泛提升。为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刘月宁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专项政策倾斜,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破圈”艺术教育壁垒,打通公办、民办艺术教育互通机制;增加“生命教育”比重,让艺术教育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除政治、经济、文化外,疫情在其它领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疫情的发生以及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比如对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小学复学后,由于心理问题陆续造成的未成年人极端事件;部分人群因疫情的影响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加重等状况。
而艺术恰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也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为了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提了四点建议:
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让青少年学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转换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第二,在大学通识课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强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并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
第三,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第四,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回顾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共办理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6件,其中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79件,政协委员提案297件,内容涵盖文化和旅游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等各个方面。
建议议案中,文旅融合、非遗保护、文化扶贫成为高频关键词,也成为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20年的提案,这些高频关键词依然受到委员们的关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而疫情给完成全年脱贫攻坚任务增加了难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美丽乡村与扶贫话题的讨论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提出,要“加大文化扶贫力度,丰富文化扶贫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则强调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做到“一村一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主张要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北京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图片来源:新华网)
范迪安:用艺术创造的实践参与“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
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是新形势下的“中国时间”和“中国主题”,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生逢这样的时代之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深感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通过艺术实践,参与到“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中。
基于此,范迪安委员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是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找到艺术表现的视角,形成艺术创作的构思。二是要用艺术才智服务社会,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营造装点和提升,我们要瞄准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把艺术创意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地导向振兴乡村经济、活化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让艺术创意设计在“决战决胜”中起到活力作用。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功用发挥有限等问题,徐里委员建议:相关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调动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而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就存在于一村一镇当中。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
我们是农业大国,村镇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留住心、留住传统、留住美感、留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本源文化,是我们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杨晓阳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 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潘鲁生委员建议我们:1培育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2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信息服务与反馈机制;3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赋能计划”;4建立乡村“文化小康”评价系统。
2019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利签署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
但是海外文物的回国之旅并非一路坦途,海外文物作为我国流失的文化遗产,本就属于我国,却在文物回国之时被与国外商品同等对待,这种现象对于我国文物市场发展和文物保护事业极为不利。
因为税率问题,国内收藏家不得不减少境外购买文物;国外文物经营机构减少参加国内博览会等文物交易活动;国外收藏家减少委托国内拍卖行进行拍卖,即便当下通过自贸区保税进境拍卖的文物,拍卖完成后几乎所有买家无法承担此高额税率,最终被退回境外交割,最终导致中国文物“有家难回”。
对于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针对降低艺术品市场税负、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提案。
今年,万捷委员针对艺术交易市场的一项提案,是建议文物纳入增值税法免税项目,促进文物回流,扩增文物供给,推动艺术市场的健康运行、艺术资源的有序传承。针对文物回流的高关税,万捷认为回流文物作为历史上因各种遭遇而流散海外的中国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失物回归”,不应征税;应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中文物涵盖范围;个人收藏的文物进境销售时,应按“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对待,在进口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鼓励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影视导演 刘家成(图片来源:新华网)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发展文化的功能。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是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作用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物合理利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导演刘家成建议:完善文物分级分类保护的细则,允许对保护价值不高的历史建筑做适当的调整或重建;合理控制文物利用和开发强度;放宽文保区建筑的使用权转让限制。
谈及传统文化,绕不开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处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为此,多名委员在专项实地调研后,建议打造集国际文化交流区、国际艺术品交易区和国际设计创新区为一体的北京798文创产业先行试验区,使其成为最北京、最世界的文创产业平台,为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北京798艺术区遇到一些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建议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给予土地规划、建设、工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相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 朱乐耕
朱乐耕:呼吁减轻艺术品交易税赋,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
为了解疫情期间中国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朱乐耕到798艺术区做过3次调研,发现现在艺术品交易行业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税收的问题,此外,国外艺术品到中国展览还会遇到一个临时进出口的关税问题,由于抵押税金较高,使许多参展方放弃展览和交流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国与国之间高层次的艺术交流。
对此,朱乐耕委员建议减轻艺术品交易税赋,海关的进出口在没有交易前不扣押金,如果觉得全面减税有困难,可以先将798作为一个艺术特区的试点,设立保税区进行探索实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董希源(图片来源:新华网)
董希源:加强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做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新文艺群体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通过调研与了解,现就如何加强支持与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提出以下建议:团结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加强思想引领与专业提升;加大对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资金扶持与展览展演场地支持;完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文旅融合事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随着中国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同,中国城市雕塑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被更多的关注和认同,在世界上影响力不断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在调查中发现建国初期祖国诞生的一批地标性城市雕塑作品,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受限于年代制作工艺材质所限,将面临垮塌风险。
为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让城市雕塑的艺术生命力延续是每个城市和艺术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李象群建议采用永久性的材料恢复作品原貌,让其成为可以永久保存的艺术精品;同时,也可以将原来作品存放在室内雕塑博物馆永久保存,定期维护,让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