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品牌演艺 > 非物质文化 >

皮影戏的“守艺人”

时间:2020-03-10 | 栏目:非物质文化 | 点击:

内容来源:《燕都》1986年第2期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北京皮影戏,自金代传至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的古老剧种。然而皮影戏的黄金时代是在清初,由于王公贵族偏嗜,各王府中均有影戏箱,致使皮影戏逐步兴盛起来,并流传到外地。北京皮影戏在清代乾嘉时,已分为东西两大派,其实在艺术上并无大异,只是流派的不同。现将两派作一比较,可略见其不同之处。
      路宗有又名路跃峰(1883—1967),生于皮影世家,酷爱皮影艺术,熟于操纵,精于演唱。本工唱旦,并精通生、净、丑。在戏曲界中交谊甚广,不断吸取京剧艺术之长,丰富影戏,在北京皮影戏中,独树一帜,单成一家,形成“路派”。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尚小云等,对他唱的影调,备加推崇,经常听他演唱,(代表作有)《樊金定骂城》、《六月雪》、《祭塔》、《琵琶缘》等影戏。路宗有不仅自身致力于影戏艺术,并教育其子为影戏出力,培养五子分别演唱生、旦、净、丑角色,并兼操纵与伴奏,全家包揽了唱、耍、伴奏、雕刻等各项,尤其三子路景达,雕镂技艺,精巧绝伦,中外闻名。路宗有及“德顺班”,是北京观众喜爱的影戏班之一,并为北京保存皮影艺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脱尘(1880一1939),生于河北玉田县,曾是基督教的传教士。幼时在故乡多受滦州影戏的熏陶,对影戏极为爱好,后辞去传教职务,辅助其父李昆的“庆民升班”,致力影戏研究。他的表演技艺非常纯熟。他家藏影戏秘本百余种,多为外间少见之本,如《三贤传》等本,同时还编了许多新影戏。如《庚子变乱记》、《大卫战胜克利亚》等戏,以影戏形式演出外国故事,也是个创举。李脱尘在演出之外,四十年中,遍游华北各地,考察滦州影戏的状况,并编写了《滦州影戏小史》,对滦州影戏的始源、流传及艺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证,首次提出滦州影戏创始人,为明代的黄素志,黄是滦州安各庄人,万历七年(1579年)的秀才、精于诗画、雕刻,但因屡试不第,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游学关外,初创影戏脚本《盼儿楼》,而创兴了滦州影戏。这一论点,为以后对滦州影戏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选自《燕都》1986年第2期


相关文章